表1 中文古籍對於「調和」的意義與出處比較表52)

意義 出處
烹調 調味 1、《管子ㆍ小稱》:『夫易牙以調和事公,公曰:「惟烝嬰兒之未嘗。」 於是烝其首子而獻之公。』2、《後漢書ㆍ獨行傳ㆍ陸續》:「續曰:因食餉羹,識母所自調和,」3、 明ㆍ謝榛,《四溟詩話卷四》:「不假調和,野蔬何以有味。」
攪拌 均勻 1、《齊民要術ㆍ種麻子》引《氾勝之書》:「種麻,預調和田,」 2、 宋ㆍ梅堯臣,《蜜詩》:「調和露與英,凝甘滑於髓。」 3、《警世通言ㆍ旌陽宮鐵樹鎮妖》:「…宜調和美酒飲之。」 4、 洪深,《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》下篇二:「調和諸種顏料,只顯一種 帶灰的黑。」
調味 用的 佐料 1、《西遊記第六八回》:『有兩個在官人問道:「長老那裡去?」行者 道:「買調和。」』 2、《四年不改》:「怎麼搞的?什麼調和也沒有!」 3、《呂氏春秋ㆍ本味》:「調和之事,必以甘酸苦辛鹹,」
協調 和諧 1、《墨子ㆍ節葬下》:「是故凡大國之所以不攻小國者,積委多,城郭 修,上下調和,是故大國不耆攻之。」 2、 漢ㆍ賈誼,《新書ㆍ六術》:「是故五聲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,唱和 相應而調和。」 3、 唐ㆍ元稹,《桐花》:「生不得所,我願裁為琴。安置君王側,調和元 首音。」 4、 魏巍, 《東方第3部第11章》:「周僕竭力使自己的情緒與屋裡的氣氛 相調和。」
折中 中和 1、《荀子ㆍ修身》:「治氣養心之術:血氣剛強,則柔之以調和。」 2、 章太炎, 《章太炎全集ㆍ別錄乙ㆍ湯斌』》:「湯斌本意欲以此養高, 出而緣飾吏事,故終身無自得。特工為剽取,調和朱陸間以自文,」 3、 魯迅, 《三閑集ㆍ無聲的中國》:「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,折 中的。」 4、 湯用彤, 《漢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1分第3章》:「梁任公又謂 《四十二章》頗含大乘教理,其偽作者深通老莊之學,懷抱調和 釋、道思想。」
調解 消弭 爭端 1、 宋ㆍ蘇軾, 《大雪論差役不便劄子》:「今不欲輕變,兼恐台諫分爭, 卒難調和。」 2、 清ㆍ陳康祺, 《燕下鄉脞錄卷九》:「江忠烈在烏幕,調和之苦,甚 於恭勤。」 3、 吳泰昌, 《阿英憶左聯》:「來人是為調和創造社、太陽社與魯迅的 關係。」
調理 使和 順 1、 唐ㆍ劉禹錫, 《代裴相公讓官表之三》:「雖有藥石,安能調和?」 2、《醒世恒言ㆍ吳衙內鄰舟赴約》:「待學生先以煎藥治其虛熱,調和 臟,即進飲食。」
和順 清ㆍ百一居士,《壺天錄卷上》:「一中年婦人,按脈調和,乃雲無病可醫。」